让虞山绿茶香飘更久远

发布时间:2011-08-19 10:44:02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虞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盛产名茶——虞山绿茶。虞山最早种植茶树始于清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成片拓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扶植下,经过科学栽培的虞山茶树更加葱郁。

一座山 两代传情

今年72岁的朱振兴是新时期常熟第一代种茶人,他1961年从宜兴农校茶叶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虞山林场,退休前任林场生产技术科副科长。朱振兴说,当时虞山林场共种植了800亩茶树,是林茶间作。“那时还没有茶厂,我被分配在三峰工区负责茶叶生产。当年茶树的成活率在60%至70%之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茶树进行补缺。拿到省农林厅分配的茶苗计划后,我们前往苏州东山、西山买回几十万枝茶苗,都是宜兴群体种。每次采摘完茶叶,我们就在生产队仓库里支起两三个锅炒茶叶。”1962年,茶厂建办起来,车间是七间瓦房,配备两副七星灶、一台木制揉捻机,还有七八名工人。到70年代,茶厂大造厂房,机器全面更新,4台陶瓷揉捻机取代了原先的木制揉捻机,这才有了越来越红火的生产局面。

茶叶采摘后,由林场统一收购,朱振兴他们依照国家收购毛茶的标准把茶叶分成6级12等。到80年代,茶厂开始引进“龙井43”。“当时国家号召发展茶叶种植,我们从浙江中国茶叶研究所引进‘龙井43’,第一批种了几十亩,现在这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达150亩。另外我们还引进了早品种‘乌牛早’。”朱振兴说。

1997年,茶厂正式引入白茶。朱振兴说,白茶苗的价格是普通茶苗的10倍,他们先在山上试种了1亩,1999年才开始大量引进,现在林场共种植200多亩白茶。1994年,朱振兴被省农林厅评为高级农艺师。他说,不光自己近40年的时间都在林场以茶为伴,妻子陆阿姨也在林场茶叶生产车间工作了将近40年。女儿从句容农校茶叶专业毕业后,也进了林场,现在在剑门绿茶厂任副厂长。“我希望虞山林场继续繁荣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以茶叶的美名吸引外地客商,同时扩大市场,起到经济的开发先导作用。”年届古稀的朱振兴满怀深情地说。

老一辈 见证发展

汤振泉是虞山绿茶有限公司经理,他说,1984年前,茶叶属于统购统销计划产品,1984年后政策放开,茶厂的茶叶品牌才慢慢建立起来。

汤振泉毕业后在生产队干活,在茶叶生产季节,他经常被抽调进茶厂帮忙。“我跟着老人们一起干些简单的活,3个工分一天。直到1978年,我才正式进入茶厂,当时我的工作是茶叶杀青。”由于缺乏经验,汤振泉只能跟着同事从头学起,“当时我们采用的是锅式杀青,要先把锅烧热,倒入茶叶,再盖上锅盖,蒸汽出来后才用‘铁手’翻炒。火是用煤烧的,一个车间有四口杀青锅,五六台揉捻机,揉捻后解块,再烘干。我们要完成整个工序。”

随着茶厂种茶技术、炒培技术的不断改进,茶叶质量直线上升。1978年至1984年间,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厂经历了一个大发展的过程。汤振泉说:“当时我们引进了福丁群体种,最多时种了1000多亩,员工也超过100人。我从1997年开始负责管理石洞和宝岩两个工区的214亩茶树,其中多数为宜兴群体种,也有福丁群体种。”

汤振泉说,茶厂从成立之初到现在经历了几次更名。“创立时叫常熟县林场茶厂,后来改名为国营常熟市虞山林场茶厂、常熟市虞山林场茶叶有限公司,2004年改制后直到如今为常熟市虞山绿茶有限公司。”如今,汤振泉仍旧负责管理茶树,只是管理范围从原来的几百亩扩大到现在的全厂茶树。“现在茶树品种越来越多,种植茶树的也都是本场的人。我的工资刚进厂时一年只有160元,现在近4万元。”

新一代 再续辉煌

吴健的父亲吴建华从1996年开始在虞山绿茶厂当厂长。对吴健来说,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时刻有浓浓的茶香相伴。父亲的意外过世,使得吴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了茶厂,任虞山绿茶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吴健的记忆中,早先的茶叶生产是归工区管理的。“平日里,工区管理茶叶生产,茶厂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这样茶厂在茶叶的质量上很难把关。1996年后,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归茶厂一体化管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逐年变好。”

吴健最初进厂时,对茶叶的种植、生产几乎一无所知。“我大学学的不是茶叶专业,刚开始我甚至都不喜欢喝茶。2004年进厂后,真正开始接触和了解茶叶。我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熟悉厂里的情况,也去车间做过炒茶的工作。在忙茶叶生产的同时,我还去了中国茶叶学会学习。2008年,我开始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习关于茶叶的各种知识。”

“虞山绿茶”从1990年开始拥有自己的名字,2003年被评为无公害食品,2005、2007年分别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如今,这个品牌已经饮誉四海。吴健说,对他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守住“虞山绿茶”这个响当当的品牌。“我们将努力保持原有种植规模,并争取增产增值。目前,我们年产干茶20吨,产值1000万元。员工有90人,采摘期间固定外招400至1000人。”

吴健说,茶厂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那就是茶叶生产工艺的保持和传承。“茶厂确立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提高品质、开发新产品’,我们会按照这个目标,努力让虞山绿茶的香味飘得更远,让虞山茶文化传播得更广。”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