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纳溪“四结合”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示范片
近年来,纳溪区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创建生态乡村旅游特色示范区为契机,利用生态优势,把特色产业与新村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打农业观光旅游牌,探索走出了一条建设生态旅游新农村示范片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新路。
与工业发展结合,实现以工促农
“我们村有丰富的杂竹资源,年产竹片800多吨,离银鸽纸业的料地近,农民出售方面,仅竹片村民可收入250多万元。”位于新农村示范片内的天仙镇紫阳村村支书记邹训瑶说。
纳溪区坚持 “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思路,用工业发展引领农业,带动竹产业、枇杷、藤梨、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的发展。目前,该区依托示范片内的7家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方面对农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另一方面,实现示范片农民就地就业。
如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省林业20强企业--四川银鸽纸业公司年生产纸浆8万吨,造纸能力10万吨,不仅解决示范片16万吨杂竹销售,还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外贸出口企业--兴乐食品厂年加工销售竹笋5100多吨,解决4万吨竹笋销路,吸纳当地220人就近务工。
其次,该区各类协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等根据市场信息,指导农户生产产销对路的农产品,主动出击占领市场,实现基地与市场的互动。
天仙镇牟观生态林下鸡养殖合作社采取“龙头+基地+合作社+市场”的发展模式,实行供种、育雏、防疫、饲养和销售五统一,实现标准化生产,发展规模养殖户600多户,年出栏林下鸡300多万只,户均收入40余万元。同时,该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创建各类特色品牌,建立市场直销专柜,签订长期的购销合同,提升了产品市场竟争能力。
与特色产业结合,实现多点增收
纳溪区按照“产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经营上水平”的思路,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示范片农民增收的核心内容来抓,相继出台相关财政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以竹子、茶叶和枇杷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林下鸡、丫叉猪(川黑2号)为主的生态养殖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2010年,该区新农村示范片农民人均收入6100元,同比增幅25.5%。
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中,该区新发展竹林5万亩,枇杷基地6000亩、茶叶5000亩、生猪规模养殖户300户,发展林下鸡养殖户1200多户。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该区注重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突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立足全区统一规划特色产业布局,引导林下鸡、丫叉猪、杂竹、枇杷、茶叶、柚子等特色产业向国道、铁路、高速路线两旁集聚,集中打造10万亩竹基地、5万亩茶叶基地、1万亩枇杷基地、1万亩柚子基地、500万只林下鸡基地和10万头生猪养殖小区,着力打造成生态观光农业功能集中区,初步形成“五基地一小区”产业大格局。
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三产联动
纳溪区示范片围绕国家级3A风景区--天仙硐风景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全力推动新村建设,重点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实现三产联动,增加农民收入。
在新村建设上,该区按照建设“现代产业基地、山川秀美纳溪”的思路,突出生态产业乡村旅游特色,突出山川秀美文化底蕴。在规划设计上,紧密结合天仙硐风景区,对牟观新村和景区农房风貌塑造,突出生态旅游文化,围绕竹子、枇杷、茶叶和林下鸡等主导特色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型新村;对321国道旁的大河新村、长安新村和沿路、沿河风貌塑造,以统筹城乡的理念,突出配套产业,建设城郊田园别墅型新村。
目前,示范片整合项目、政府、民间等投入资金约5亿元,完成景区等和周边7000多户格调统一的川南民居庭园风貌打造,建设十里梨花长廊、千亩弥猴桃、万亩枇杷等生态农业观光园,建成土鸡、土猪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园,绿化、美化景区沿线公路50余公里;结合土地整理和“双挂钩”项目,编制完成13个新村规划,统一打造融入川南民居元素的独特风格,建成7个新村,正在建设5个,为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区奠定基础。
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纳溪区以着力解决农村社会事业滞后为突破口,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深挖文化特色,注重文化底蕴塑造。
天仙镇银罗村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24孝”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24孝”进农家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农民争做新型农民,共建和谐新村;以区内的山川美景塑造新村文化长廊,激励熏陶广大农民热爱美好家乡,共创美好生活;以当地产业特色为内容张贴喜庆对联,鼓舞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现代产业,共同增收致富。同时,该区还通过开展“早茶节”、“枇杷节”、“民歌节”、 “非遗文化”展演、“坝坝电影”、文艺宣传队等群众文化活动,全力营造旅游文化发展的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激发农民参与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