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擂鼓镇——发展中倾听集镇巨变的脚步声

发布时间:2011-06-27 10:48:32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
环境优美的擂鼓镇新集镇
红岩村蔬菜基地

漫步在竹山县擂鼓镇街头,庸派房屋别具情趣,门前花坛绿树相映,街道彩砖路灯相间……
  擂鼓镇每一天都在悄悄发生变化,集镇人口数、集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提高、扩大。
  擂鼓镇的社会发展硕果累累,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市优秀平安乡镇、全县红旗单位等多项省、市、县殊荣尽收囊中。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擂鼓人来说,每个人都能触摸到集镇建设跳动的脉搏,倾听到集镇巨变的脚步声,感受到集镇正在一天天长大、变美。

  产业转型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擂鼓镇是竹山县传统农业大镇,长期以粮食生产为主,素有竹山“西部粮仓”之美誉。然而,随着“大路货”的粮食作物市场渐渐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新阶段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怎样才能让脚下的土地多生几个钱呢?如何才能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呢?

  “我们要让土地‘活’起来,要让人们的腰包‘鼓’起来。”擂鼓镇党委书记、镇长周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擂鼓镇按照市委、市政府“一统三分”战略思路,在竹山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两叶一菜”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即种植烤烟,发展茶叶,培植设施蔬菜。
  种植烤烟劳动强度大、生产环节多,很多农民不愿干。为让农民乐意种植,镇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烤烟种植优惠政策,并推行干部包户、设施配套、政策激励等机制,通过政府推动、示范带动等方式,培植了159个烤烟种植大户,催生了3个千亩示范村。
  “镇上将路、水、电、烟机、烟炉、烟棚配套了,服务跟上了,种烟方便了,种得越多效益越好。”曾经拒绝烤烟种植的擂鼓村支书、主任朱名载,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积极组织流转1200亩土地,将擂鼓村建成千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还带领烟农搞起了工厂化育苗,向全镇烟农供应烟苗。
  从2008年500亩烟叶试种,到4000亩烟叶集中连片发展,到现代烟草农业基地的建成,再到今年全镇计划种植烤烟4500亩,实现烟农增收1000万元、财政增收200万元以上。短短四年时间,擂鼓镇烤烟产业已具一定规模,烟农尝到增收的甜头。
  擂鼓镇种植茶叶起步早,过去却没能形成气候。近年来,擂鼓镇围绕建成万亩茶叶基地、跻身全县茶叶重点乡镇的目标,推行“连片建园、以奖代补、培植大户”等方式大力推行茶叶种植。现在,全镇已建成茶园10000多亩,沿305省道以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叶板块带。“改造老茶园,管好新茶园,兴办加工车间,将亩产值提高到3000元以上。”擂鼓镇依靠加大投入、科学管护、合作社带动,致力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实现茶叶富民愿景。
  与此同时,擂鼓镇党委、政府还带领村民大刀阔斧进行蔬菜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合作社运营”的发展思路,在有3000多亩水田、平地的红岩片区种植设施蔬菜。短短四年,擂鼓镇以红岩片区为主的设施蔬菜就已扩大到3000亩。仅红岩蔬菜基地每年就可为市场提供辣椒、西红柿、黄瓜、西芹等20多个品种的优质新鲜蔬菜200万斤以上。擂鼓镇一跃成为全县最大的“菜篮子”。
  随着现代农业的日新月异,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也在崛起。近年来,中强钒业、擂鼓砖厂、护驾木业、昌美石材、金鑫拉丝、安顺矿业等一批企业相继在该镇落地开花,其中中强钒业跻身全县重点培植的亿元企业行列,从事商贸、打工、种养等各类经济示范户也雨后春笋般涌现。
  好思路带来好效益。如今的擂鼓镇,一片片烤烟铺田间,一处处茶园绕山岗,一棚棚蔬菜染平川,擂鼓镇以“两叶一菜”为主的特色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挺起了富民强镇的脊梁。2010年,擂鼓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6.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89元,财政收入320.5万元,实现了传统农业大镇向现代农业大镇的华丽嬗变。

  集镇建设让人居环境美起来

  在擂鼓镇101平方公里的版图上,305省道、白竹省道、佑罐县道串起了擂鼓老集镇、护驾新集镇和烟墩梓口子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擂三角”集镇带。沿305省道驱车行经擂鼓镇护驾村、烟墩梓村,置身于“擂三角”七公里独具魅力的“秦巴风情走廊”,庸派民居整齐划一、古朴典雅,村庄环境优美、风姿迷人。
  农村到处脏乱差,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脚泥;800多户“火柴盒式”房屋布局凌乱,形象“邋遢”——这是擂鼓镇护驾村、烟墩梓村等村庄多年以前的真实写照。
  2009年9月,竹山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号角吹响后,擂鼓镇决定在护驾村、烟墩梓村先行先试,实施“擂三角”宜居村镇建设,冲刺全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该镇党委、政府在组织群众代表参观考察、征询民意后,决定对原有“火柴盒式”房屋统一按“秦巴庸派”风格进行改造,街道铺设彩砖、新建花坛、安装路灯,栽植绿化树,硬化门前场地,无缝隙绿化305省道,实现房屋建筑亮化、集镇功能强化、环境卫生净化、植树补树绿化、道路场地硬化、产业结构优化、群众素质变化、集镇管理自主化,打造集镇带。
  “坡屋顶,马头墙,羊角翘,粉白墙,朱红门,格子窗”,2010年4至5月,“擂三角”集镇带漂亮转身,率先建成全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连片整建村镇的“擂鼓模式”,为全县提供了经验,还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建设“竹房城镇带”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后,擂鼓镇党委、政府科学规划,乘势而上,在佑罐路沿线金岭村、擂鼓村、西河村、红岩村、腰庄村和擂县路沿线枣园村,推行护驾村、烟墩梓村村庄整建模式和经验,将“擂三角”新建房屋全部改造为“秦巴庸派”风格,并按统一模式逐步改造旧房。
  经过努力,“擂三角”7个村庄整建告捷,改造、新建庸派房屋1800多栋,铺设村镇彩砖13000平方米,安装绿化带塑钢栅栏8000多米,新建沼气池1300多口,硬化520户晒场13500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30多处,绘就了整洁优美的村庄美景。
  2010年6月初,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来竹山视察,目睹擂鼓镇烟墩梓村新貌,对擂鼓镇建设宜居村镇的首创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8月、10月,省政协主席宋育英、省委常委张昌尔先后视察烟墩梓村,称赞擂鼓镇在村庄整建中探索出了一条好路子。
  美化的是环境,改变的是面貌,改革的是风俗,提升的是生活质量。如今徜徉于“擂三角”一带,但见集镇上庸派民居古朴典雅、村庄环境宜人、民风文明向上。“环境变好了,房子增值了,生意兴隆了。”烟墩梓村个体老板柯尊国花80多万元,装修新买的一栋三层楼房,添置住宿、餐饮设施,创办了“友谊宾馆”,前来消费者剧增,每天营业额1500元以上。烟墩梓村张大永从山上搬到漂亮的村镇,住上290平方米的楼房,开了一家金属门窗加工店。

  为民惠民让幸福指数升起来

  “不是镇上帮忙,也许我这辈子都住不上新房!”擂鼓镇擂鼓村村民李著江激动地对记者说。
  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冰冻雪灾袭来,擂鼓镇广山村李著江等7户农民的老旧土房被大雪压塌,失去住所的李著江等人坐在雪地里哭天喊地。镇党委书记、镇长周玲等干部及时赶来,将李著江等7户受灾农民安置进过渡房。然后协调宅基、筹集资金,安派两名镇干部负责建房,让他们从偏远的广山村搬到了省道白竹路旁的擂鼓村。
  这只是擂鼓镇为民惠民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擂鼓镇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打造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机关,创新机制,创新措施,创新方式,将干部和资金向一线倾斜,以良好服务赢得了群众信赖,以良好作风筑牢了和谐基石。
  擂鼓镇多山岗、低丘,境内水源缺乏,16个村3万多亩田地大多“望天收”,3.3万人有40%饮水困难。近年来,擂鼓镇大力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着力实施工程引水,提升了农业抗灾能力,惠泽了农民群众。
  倾心关爱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始终是擂鼓镇情注民生的重中之重。2010年起,擂鼓镇党委、政府推行的“四访促和谐”制度,将“百名干部下访”活动变为经常化、规范化,通过干部定期巡回乡村“访困难、访灾情、访纠纷、访隐患”,全面了解社情民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进一家门,办多家事。”2010年镇上成立的“便民服务中心”,同时利用16个村级“便民服务室”推行“服务代理制”,村民需要办理的事项,只需交给“便民服务室”值班村干部,一周内即可办好。“便民服务中心”在便民利民中架起了干群连心桥,促进了社会和谐。红岩村农民李大山高兴地说:“如今我们农民办事方便了,干群关系更好了。”
  吃自来水,用沼气,走水泥路,看有线电视……如今,擂鼓镇农民的生活可与城里人相媲美。擂鼓镇为民惠民工作已落实到方方面面。全镇100%的村、60%的院落通水泥路,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的“内循环、外畅通”的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建成护驾集镇水厂,分散解决了新堰村、腰庄村人畜饮水问题,目前正在擂鼓村兴建一座日供水能力3000吨的水厂,可让擂鼓村、枣园村等5个村1万余人吃上自来水;全镇已建成沼气池3000多口;在护驾村建起镇卫生院护驾分院;启动了城镇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全覆盖;各村陆续建起集便民服务、说事议事、文化娱乐、商务流通、医疗卫生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远程教育网络、农家书屋、健身设施一应俱全。
  “‘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正在模糊。”记者的感慨,让镇党委书记、镇长周玲不禁莞尔:“走着平坦的水泥路,住着漂亮的小洋楼,用着洁净的沼气,吃着最新鲜的时令蔬菜。这样的生活,不羡慕才怪。”
  民心是杆秤,秤砣是百姓。擂鼓镇快速、和谐发展,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秦楚重镇”这面旗帜正迎风飘扬。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