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岭头、岭后产业兴衰之样本启示录
岭头村村民主任林寿福告诉记者,由于去年以来太子参价格低迷,群众没了种参积极性,大部分村民又外出打工了;今年也只有少数村民在离村庄近的地方零星种些太子参做种子。
岭头村平均海拔700多米,一年四季云雾缭绕,为太子参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村里产出的太子参,特别是种苗,质量在柘荣首屈一指。2009年底,由于贵州等国内太子参种植集散地受天气影响歉收、绝收,柘荣太子参从每公斤30多元一路飙升,最高至400多元。岭头村许多参农因此一夜暴富,2011年太子参收入户均达40多万元,年收入百万元的有10多户,就连村里一位五保户,靠种参年收入也达到20多万元。
参农一夜暴富的“神话”,让越来越多的人回乡举全家之力,甚至是借贷种植太子参。2012年,柘荣全县太子参种植面积从2.6万亩一下子增加到6万多亩,呈现“一参独大”局面。周边县市也刮起太子参种植热潮,全市太子参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
物以稀为贵。太子参产量多了,价格却一路下滑,如今每公斤价格还不到50元,贷款、雇工开发山地,规模化种植太子参的参民惨遭严重亏损。岭头村回乡种参的农民又外出打工了,太子参种植面积降到冰点,村子一下冷清下来。据村干部介绍,今年岭头村人均纯收入将滑到8000元以下。
就在岭头村农民因为太子参价格暴涨、暴跌,心情如“过山车”般心惊胆怕时,富溪镇岭后村农民却享受着土地流转“岭后样本”带来的安稳“红利”和多种经营的甜头。
“蛤蟆一跳过三丘。”因为“挂”在半山腰上,岭后立地条件差,多半田地被戏称“斗笠田”、“寿眉田”。人多地少,农业发展先天不足,太子参虽然也是村民的重要生产项目,却一直无法致富。村民们曾纷纷跑出大山,最高峰时全村2/3人口外出务工,村里田地因此大多抛荒、撂荒。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700元。
“如何让岭后人富起来?”是摆在乡、村干部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他们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探索发展新路子。“让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流转起来,让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农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持续依托”成为当地破解发展困局的一个重要支点。2008年,乡里创新理念,引回乡贤经济能人林龙生,投资150万元,在村里组建泽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公司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土地入股、租赁、置换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所有参与土地流转的群众均发给股权证。产生效益后,公司将红利的20%留作公益事业基金,余下的按照股权比例以现金分红或以种植的油、茶、果、参等实物分红。
这些人性化、多样化的土地流转模式得到村民们的欢迎,全村90%的村民自愿与公司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书,流转土地2000多亩,形成了乡贤能人领头、村民能人参与的特色土地流转模式。
土地流转,给岭后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巩固老产业,拓展新路子,农业种植从单一变成多样化。现在除了村前屋后200多亩郁郁葱葱的太子参外,还有乌龙茶1000亩、中药材500亩、毛竹1000亩、油茶1000亩等。多种经营的格局让岭后村充满生机活力,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回乡种田。原来的抛荒地也变成了“致富田”。
为确保增产增收,泽晖公司引进有机种植法,用羊粪和油茶饼做茶园基肥,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打造自己品牌,推进市场销售;公司还派人到外地学习高品质茶叶加工工艺,邀请武夷山、安溪的制茶师傅上门指导,新建了两座茶叶加工厂,建成以发展农业项目为主,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场。公司生产的“桂岭红”茶叶通过质量QS认证,去年仅生产铁观音、金骏眉等茶叶,产值达1500多万元。
土地流动确保了农村土地增值增效,而公司化劳动密集型规模种植,又解决了许多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一年下来,有的村民仅工钱就赚1万多元。”村支部书记林良尧说。
村民在家门口打工赚工资、入股分红得红利,还掀起学科学、用科技热潮,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数字显示,岭后村人均收入已从3700元提高到2013年的13641元,5年间增长了268.68%,且还呈上升趋势。
岭头衰落,岭后变领头了!兴衰有道。柘荣两个地名有一定巧合的山村发展变化令人深思,也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启示一:要善于突破瓶颈,理清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发展没有绝对的优势。因此,要善于寻找比较优势,进而创造发展优势。立地条件先天不足的岭后村并不具备任何优势却出现业旺村兴的喜人景象,也证明了这一点。唯有找准发展路子,才能创造后来居上的奇迹。
启示二:要主动作为,科学引导。太子参价格高起时,参农腰包暴鼓,岭头村农民自发地跟着市场行情一呼隆而上,“一参独大”。在销售渠道没能进一步拓展的情况下,参农自然亏损。而岭后村在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在乡村组织有力引导下,因地制宜及时转向多种经营,“东边不亮西边亮”,实现旱涝保收。农民拥有自主经营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基层就无所作为。乡村基层组织要与时俱进,主动作为,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当地资源优势和农民的传统习惯加以综合考虑分析,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控种植规模与种植方向,才能确保增产同时实现增收。
启示三:要象抓工业一样抓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抓龙头铸链条。岭头太子参产业因为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导航引路,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发生脱节,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价格大幅波动,便没有效益保障。岭后村正因为有了以原料的形式收购农产品的泽晖农业公司,在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推进销售等方面做文章,产值自然节节高升,又确保了农民增收。同时,从岭头太子参销路来看,主要靠外地客商前来收购,当价格高起时,以太子参为原料的中成药厂因为大幅亏损不得不限产,销路难免受到严重制约。而岭后村,因为有了农业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业链,建立茶叶加工厂,建成以发展农业项目为主,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提升。
启示四:要转变观念敢创新,调整种养结构。岭头村受各种条件限制,习惯按传统观念,长期种植太子参单一产品,在引进农业新品种、使用新技术上,瞻前顾后。岭后村抓住土地流转这一“法宝”,“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特色开路,在巩固太子参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拓展油、茶、果等多种经营。尤其是泽晖公司,敢于创新,引进有机种植法,还派人到外地学习高品质茶叶加工工艺,邀请外地制茶师傅上门指导,还带动了一批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宁德市委、市政府曾专门出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书记廖小军反复强调:“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把田间地头当作生产车间精耕细作。”
当前宁德市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吃透精神,在建设“六新大宁德”和全面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社会中,为全市扶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多谋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道。在此唯愿宁德市农村发展——
少些“神话”,多些创造;避免岭头,多多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