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网松鼠会揭秘饮料传言的真假

发布时间:2014-08-07 13:26:02 来源:今日桐庐  编辑:叶钽 整理 
     福建茶叶网8月7日讯:炎炎夏日,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里,身体随着温度的变化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如体温的调节、体内水盐代谢及消化、循环、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都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我们的代谢增强,营养素消耗增加,随之消化系统功能变差,加重食欲减退、四肢乏力的感觉。

  此时,我们应该少吃多餐、补充水分、注意食品卫生。水量的补充包括了食物中所含的水分,包括食物含水、各种汤水和饮料。今天“桐网松鼠会”就来科学地分析饮料补水的奥秘。

  喝运动饮料是最好的补水方式?

  传言:运动饮料是运动的必备单品,它不仅能高效补充水分,同时还能更好地促进电解质恢复平衡、补充能量,防止低钠血症及水中毒,让运动员表现更出色。

  真相:运动饮料主要由水、糖(葡萄糖、低聚糖等)以及钠钾离子的电解质等成分组成,目的是补充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丢失的水分、电解质和能量物质。它最大的功能是针对进行密集、高强度运动的运动员设计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运动饮料并不是健康的日常饮品,相反还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论证:对运动员来说,体液大量丢失的确可能对健康和运动能力造成影响,但运动饮料是否真如运动饮料企业宣称的那样,能更好地促进体液和电解质的补充还是有争议的。

  一项来自牛津大学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指出:从目前关于运动饮料提高运动能力的相关研究文章来看,缺乏高质量的研究,且研究存在很大的偏倚,只有3篇文章能够被纳入到分析中,仅凭借现有的研究就得出结论是非常令人担心的,如果要令人信服,就应该进行更高质量的研究。

  对于最关键的补水问题,运动饮料似乎也没有比普通水更好的效果。现代体育中,由于比赛规则的改变,运动员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液体补充。所以,在运动实践中真正能够危害运动员健康的是由于大量饮水造成的低钠血症以及高温环境导致的热病等。

  研究发现,低钠血症的发生与补充的液体种类无关,而只与补充的量有关,也就是说过多的补充运动饮料也会造成低钠血症。目前认为水分的补充应该听从身体的需要,感觉到口渴,就适当地喝点水(当然你也可以喝运动饮料),这就足够了。对运动中的热病来说,核心体温的升高更多地受到外界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的影响,而与你补充何种液体无关。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一瓶500毫升的甜饮料一般含3~14汤匙糖(1汤匙约4克糖)。吃进去更多糖意味着摄入更多能量,若其他方面得不到控制,必会增加肥胖、糖尿病、龋齿、痛风等健康问题。

  其次,运动饮料中的电解质钠也会带来一些健康问题。根据我国标准规定,运动饮料中钠含量一般在50~1200毫克/升。喜欢喝运动饮料,势必增加钠的摄入量。而过多的钠会增加高血压、中风、心血管疾病、胃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

  饮料瓶底部的秘密

  传言:饮料瓶底一般都印有不同的数字,这代表着瓶体的成分,有些危险物质会融入水中对人体造成大伤害甚至致死,所以喝瓶装饮料等于慢性自杀。

  真相:合格的塑料瓶子中部分物质的分解需要苛刻的条件,日常正常使用完全无需担心,“等于慢性自杀”这样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重复使用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及常见肠道病菌的滋生。

  论证:塑料水瓶有哪些?翻转超市里卖的塑料水瓶,绝大多数的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侧面能发现如下的图标:1号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回收标志,目前世面上90%的塑料瓶装饮料采用此材料作为瓶体材料;还有部分更大的“瓶子”,比如桶体呈乳白色的瓶子和类似的桶装水,采用的是2号高密度聚乙烯(HDPE);常见的杯体呈半乳白色水杯杯体使用的是与高密度聚乙烯同为聚烯烃类的5号聚丙烯(PP);而饮水机用桶装水采用的是7号聚碳酸酯(PC)。这些标志是为了将回收的塑料准确分类而打上的,标志上的数字不代表这种塑料可以重复使用的次数。不过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标志来了解这个产品使用的是什么塑料,以便正确地使用。

  最常见的瓶装水材料是PET,盛传的PET有害的说法似乎来自于大家对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的恐惧。PET及其原料的结构与DEHP很类似,只不过苯环上两个取代基团的位置不同。虽然在工业生产中,合成的原料可能掺杂少量邻苯二甲酸或者间苯二甲酸杂质,但反应后得到的PET是分子量大很多的高分子。制品中的这些分子链缠绕在一起,常温下不流动,更不要提向水中扩散了,并不会带来健康方面的危害。

  奶和茶一起喝会结石?

  传言:牛奶中的钙会与茶叶中的草酸结合形成草酸钙沉淀,长期饮用会导致结石。

  真相:天然含钙类物质(典型的就是牛奶)不仅不会增加结石风险,反而其中的钙能与草酸结合,避免其在肠胃中被吸收,因此起到降低草酸含量的作用。另外,茶叶中的草酸含量也不高。

  论证:草酸本身就是人体正常的代谢物之一,叫做内源性草酸;而所有通过外部途径摄入的都可称为外源性草酸。这些外源性草酸如果无法与其他物质结合转变,直接由小肠吸收最后进入肾脏和钙结合就成了草酸钙,正常情况下草酸会随尿液排出,但在其他一些不明因素(目前较为认可的说法是低钙、高糖、缺乏运动、饮水少)影响下会形成草酸钙型结石。所以重点在于草酸是否能在体内与其他物质吸收,避免最终进入肾脏。

  除此之外,也有多项研究及报告不仅不认可大量摄入草酸与肾结石有关联,反而有些研究指出红茶对女性可能含有减低肾结石风险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的部分男女样本每日摄入草酸量达到185~214mg,而以红茶茶水每240g(也就是差不多240ml)中就含有4~17mg的草酸来看,一个人如果不专门摄入其他高草酸食物,那么按最大值来算就要每天喝12.6x240=3024ml,也就是三升多茶水才能达到这个标准,而且可能还得不了结石。事实上无论是我国藏、蒙,还是酷爱奶茶的英国人,都没有任何研究指出其肾结石发病率有相较于不喝茶、奶茶或只单独喝茶地区的人口有更显著的发病率。而且有意思的是,英国人的肾结石发病率只有2~3%,远远低于普遍9~10%的发病率。这可能与英国人注重锻炼且饮食中的热量远低于肉食为主的蒙古族和藏族地区用极高热量的牦牛油+高鞣酸的砖茶所制成的酥油茶有关联。

  就如前面所说,过量蛋白,低钙高糖,缺乏运动,喝水少,以及一部分个人体质因素等都有可能导致草酸型肾结石。另外也有一些研究指出不同的水质及硬度对于肾结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类观点还没有一致性的结论。目前来说,只要注意避免以上所提到的不良习性就完全不必担心了。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