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小桥:青山绿水依旧在 且将新火焙新茶(图)

发布时间:2014-06-03 12:33:03 来源:闽北日报  编辑:裴礼辉 
 建瓯小桥:青山绿水依旧在 且将新火焙新茶(图)

做了30多年茶的江锦源(右),早早地把儿子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儿子制作手工茶。

建瓯小桥:青山绿水依旧在 且将新火焙新茶(图)

北苑茶事摩崖石刻。 (资料图片)

建瓯小桥:青山绿水依旧在 且将新火焙新茶(图)

翁贤亮与身后的茶园。

建瓯小桥:青山绿水依旧在 且将新火焙新茶(图)

小桥茶园。

建瓯小桥:青山绿水依旧在 且将新火焙新茶(图)

“盛世兴茶。”小桥镇党委书记林铭荣信心满满地说。

建瓯小桥:青山绿水依旧在 且将新火焙新茶(图)

在小桥镇的百丈岩,有一棵树龄超过600年的水仙古茶树。

    福建茶叶网6月3日讯:5月29日,从武夷山到建瓯小桥,青山、绿水,一路相伴。其情其景,让人一下子想起“小桥流水人家”的句子。

  是这个季节的原因吧,处处生机,无法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联系到一起。

  等到了小桥镇,空气中飘散着的茶叶香气、耳朵里传来的机器轰鸣声,热闹、忙碌的情景,便不由得想像已经有一杯好茶在那里等待了。

  阳泽村里的老茶人

  走访茶企,第一站选择了阳泽村。阳泽,是南宋著名史学家袁枢的故乡,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出土了国宝级的西周青铜大甬钟。物产丰富的阳泽村,芦柑出名,茶叶更是闻名遐迩。早在1965年9月,阳泽村便有了一所半耕半读初级茶叶中学,当年招收了一个班,为整个小桥的茶叶生产发展准备了技术力量。如今,阳泽村大小茶企有50多家,2000多亩茶山。从小桥村到阳泽村不远,不到十分钟便到了。江锦源早已在路边等候。

  其实,江锦源不老。说他老,是因为他做茶的时间比我的年龄都长。江锦源的“锦源茶厂”没有明显的标志,写有厂名的牌子放在他家客厅的玻璃橱柜里。没有来得及细看橱柜里还有哪些东西,我们的脚步,便被轰鸣的茶叶色选机的声音吸引。

  对于茶叶色选机,小桥镇的茶人都不陌生。全镇200多家茶企中,三分之一的茶企都有茶叶色选机。它的最大作用便是大大地降低了拣茶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拣茶的效率。

  做了30多年茶的江锦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用手工拣茶,生产出精制茶的时间往往比较慢。大概是在10年前,江锦源下了狠心,买了一台茶叶色选机。如今已经是第二台了。

  距离茶叶色选机不远,安安静静地摆放着两台摇青机。已经过了做青的时候,它们也该休息休息了。“不仅闽北的乌龙茶会做,连漳平的水仙茶,我也做得来。”发展至今,江锦源购置了整套的制茶机械,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手工制茶技艺的传承。江锦源不仅每年都会自己做少量的手工茶,而且也早早地把儿子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儿子制作手工茶。“儿子差不多是20岁的时候吧,我就教他做茶了。”江锦源说。

  临近中午,江锦源带我们去参观他那100多亩茶园。采过了头春茶的茶园,还能清晰地看出采茶机留下的痕迹,大部分茶树顶端都被整齐地切掉了。毕竟过去了一些日子,还是有一些茶树长出了新芽。“在施肥方面,我都是从广西南宁等地方购买有机肥。”江锦源表示。

  成片成片的茶园之间,生长着松树、杉树,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树木。不仅是江锦源,许许多多的茶人都知道,茶园里光是茶树是不行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要把它保护好,好好地传给下一代。”江锦源说。

  不远处,有个地方叫西焙

  与东峰相比,小桥在茶叶的知名度方面明显弱些。作为北苑贡茶的中心位置,东峰镇的名声大一点,或许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了解小桥的情况时,“上屯村西焙自然村”的说法引起我的极大兴趣。陪同采访的小桥镇茶叶协会会长翁贤亮表示,西焙离小桥村并不远,三五公里。村名的由来,与北苑贡茶有关。

  在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幅被当地人俗称为“凿字岩”的摩崖石刻。正面石体高约3.5米,宽约3米,岩石正侧两面均有刻文。正面朝向西北,石刻正文从右至左竖行排列,分8行,每行10字,共80个字,每字高24厘米、宽24厘米,阴刻楷书。书刻于北宋庆历戌子仲春朔(公元1048年)柯适记。

  这幅石刻便是北苑茶事摩崖石刻。内容为“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甘,宇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

  石刻中表示当时北苑有御焙三十二焙。按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等专著的记述,极盛时期的北苑御茶园“官私之焙,千三百三十有六”。也就是说,在北苑茶的鼎盛时期,除了北苑御焙外,还有1336家私焙,它们犹如璀璨的群星共同构成了建茶辉煌灿烂的历史。

  然而随着岁月的斗转星移,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官焙、私焙大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如今在建瓯市的各村庄地名中,还可以寻找到北苑茶焙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除了小桥镇的西焙之外,东峰镇有村名叫东焙、焙前等等,包括北苑32官焙中的苏口、曾坑、丰乐等焙名,自古以来仍沿用至今。

  据了解,在东峰镇东焙村后有一山名叫“凤凰岗”,茶工从岗上茶采下来之后,便在西焙、东焙焙制。蔡襄曾涉足“凤凰岗”茶园,巡视过东、西焙。此后地方上立有石碑一块,碑高7尺,宽2尺,厚5寸。碑的正面有直排大字一行,碑的背面刻有小字,记载西焙、东焙所属茶园地名。原来石碑安放在西焙村水头庙廊下,因年久风化,加上1958年火炼,刻字剥落,难以辨认。到明代,北苑御茶荒废,东、西焙所属茶园荒芜,茶工茶农改行,焙场也变成了村庄。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西焙遗址已被大片的脐橙果树淹没,石碑也找寻不到了。“去年协会里有人去找石碑,但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翁贤亮说。

  还有那棵枝繁叶茂的古茶树

  可以证明小桥镇有悠久历史的不只有西焙。在小桥镇的百丈岩,有一棵树龄超过600年的水仙古茶树,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然枝繁叶茂,它见证了小桥茶叶的起伏:经历了北苑贡茶的兴衰之后,清同治年间,茶叶外销畅通,刺激了茶叶生产,到光绪年间,小桥的产茶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宋代。清末军阀混战,海关时开时闭,茶叶生产受到制约,茶业衰弱,本地年出口茶约45吨,品种主要是水仙。抗日战争爆发后茶园大片荒芜,茶厂全部倒闭。解放后,小桥只有旧茶园103亩。直到上世纪60年代,小桥又开始大面积发展茶园。上世纪70年代进入盛期,1976年是建瓯第一个实现万亩茶园万担毛茶的公社……

  小桥镇近八成的茶是水仙茶。5月29日,我们走进小桥镇的顶轩茶厂。厂里的茶叶色选机、焙茶机都在忙碌着。厂长游良胜已经做了16年的茶,但之前长期都是借用他人的茶厂进行茶叶加工制作,直到5年前才拥有了现在的茶厂。他介绍,自始至终,都做水仙茶,其他的品种没有涉及。

  这难道是百丈岩水仙古茶树的辐射力?

  翁贤亮的茶厂名叫“南乡茶厂”。据了解,南乡茶厂创办于1971年,原是“小桥大队制茶厂”。为何叫“南乡茶厂”?翁贤亮表示,北苑三十二御焙里,就有一个焙叫南乡。不仅如此,历史上,小桥这一带就归南乡所管辖。与小桥镇的其他茶厂一样,南乡茶厂也以水仙茶为主。

  创造辉煌的梦想从未放弃

  北苑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设御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历经四个朝代,二十六位皇帝,进贡朝廷持续达458年。

  翻查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段闽北茶叶发展从建瓯转移至武夷山的过程。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给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击,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在武夷山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建安茶民并未因御茶移置武夷而摆脱重负,北苑奉诏仍采制团茶上贡。压榨愈重,反抗愈烈,北苑官茶成了多事的爆发点。朱元璋深知北苑事端缘由,多有感触,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干脆下令罢造龙凤团饼贡茶。清蒋蘅《记十二观》述:“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明时北苑尽废。

  小桥镇是建瓯市乌龙茶生产的主要基地,种植面积及产量居建瓯之首。全镇现有茶园3.3万亩,居建瓯乡镇之首。随着闽北茶叶的发展,建瓯茶人在励精图治地发展壮大建瓯茶产业,作为建瓯茶产业的重要乡镇,小桥镇从党委、政府到茶企、茶农也积极采取措施发展茶产业。

  “盛世兴茶,茶是小桥的特色,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是小桥全镇人民的共识。我们将以建设和谐茶乡为契机大力兴办茶事活动,抓质量抓品牌建设,持续推进小桥茶产业的发展。”小桥镇党委书记林铭荣信心满满地说。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