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茶叶市场交易活跃 川茶贴牌出省价格翻两番
市场人挤人外地人带着摞摞钞票收茶
张晓龙这么形容去年的名山茶叶市场的热闹景象:“凌晨3点多钟,就有车子拉着炒好的茶叶到市场来,一辆接一辆停在茶叶市场的入口处卸货,为了方便管理,市场方面规定车子只准进,卸了货马上就走,不然会引发交通堵塞。”和车辆成正比的是前来收茶的商人。他指着现在还有些冷清的市场说,“这里面全都是人,挤得很哦,你想站在一个地方都站不住,会被推着走。”他们家有个门面就在市场的入口处,“这几天才刚刚开张,过几天才有茶叶。每天晚上我们都睡在门面上面的2楼,底下一有车来就能听到,听到就赶紧下来开门收货、卖货。”为了买到最新上市的明前茶,所有的茶商都会掐着车辆到来的时间选茶叶,如果等天亮了,9点以后再到市场,“可能已经买不到好一点的茶叶了。”
新茶大规模上市的时候,来名山茶叶市场选购茶叶的商人来自全国各地,北京、福建、上海、浙江、广东,抄着不同地域口音的商人在这里聚集。在曾玉全的摊位上,记者闻到了新炒的甘露的香味。曾玉全家里有一家茶厂,自己收购茶叶加工,也会接到外地客人的订单,根据对方的要求加工茶叶。这两天的订单主要是做早春茶的甘露和黄芽。
他告诉记者,名山的茶叶市场交易开始得早,发展也比较活跃,曾经银行卡刷卡取钱没那么方便的时候,“所有人的包包里都是带着几万几十万的现金来买茶,有时候钱就堆在地上茶叶旁边数。”买到茶叶的外地老板有些就直接把茶叶用空运托运回去,有些用蒙山茶的名义,但更多的是以其他品牌的名义进入市场。
贴牌销售川茶出省价格翻两番
曾玉全家族里开了一个茶厂,除开制作当地特色的甘露与黄芽,也会接外面的订单。曾加工过碧螺春。在名山,这样的加工作坊大大小小上千家,接受外地订单,加工龙井、碧螺春、毛尖等茶叶的作坊大量存在。每年春茶上市之时,外地客商会提前跟名山当地茶坊联系,了解当年茶叶的出产量、品质,在春茶大规模交易之时赶到名山收茶。“他们会提前打电话跟我们订货,要什么茶,要多少,如果我一家供不了,他也会找其他人,甚至开车沿着公路往山里面走,直接跟农民买。”
“现在龙井、碧螺春这些茶叶的做茶工艺都很成熟,外地茶老板直接在当地委托加工好以后再带回去销售,回去换个品牌,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我们当地100多元一斤的茶叶,这样一转一下能涨到400多元一斤。”曾玉全说。
名山区蒙顶山茶叶交易所的工作人员舒太勇告诉记者,名山有30万亩左右茶园,80%左右的农民都从事跟茶叶相关的行业,一年茶叶产量约在4-5万吨,当地的主要品牌——蒙顶和蒙山消耗一部分,附近蒲江、夹江等地的茶商收购一些鲜叶,约80%左右的鲜叶在当地初步加工成毛茶或干茶,以散茶身份销往外地,并打上别的品牌。“全国范围内来讲,只要是绿茶,大多数的绿茶我们本地都能生产。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相当部分都是我们四川的茶叶加工的。”这些加工的作坊挣的就是鲜叶的加工费和利润,约为鲜叶价格的20%多点。
为什么大家都到名山来买茶,舒太勇说,名山这里春夏气温差异大,昼夜温差也大,茶叶里面的茶多酚等物质积聚更多,加之名山这个地方山好水好,茶叶就是要好喝些。而且名山茶叶价格不高,往年100多元一斤都是很不错的茶叶了。
名山的情况只是整个川茶市场的一个缩影,四川茶叶品类多,质量好,已经是茶叶市场上公认的事实,但是从整个市场来看,能叫出来的品牌确实不多。“大多数作坊没有这个能力打造出一个大品牌,只能帮人加工。”舒太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