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会所卡”换作了“茶府卡”
也算是风水轮流转,更像是花无百日红:一度风光耀眼、吃喝娱乐的各类“会所”,到如今,居然成了某些商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敏感”字眼。转瞬间,拥有私人会所卡或者出入其间消费享受的“身份标志”与“地位象征”,也早成了公众眼里腐败形象的代名词。商家自然最懂得趋利避害,而我却想到,失宠的“会所卡”,会不会摇身一变换作了“茶府卡”呢?
成都这家由“会所”改名为“茶府”的消费场所,其原先未必就属“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华之地。然而,在当地出台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凡是1月20日后出入私人会所和接受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的,一律视为违规违纪行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生怕“为名所累”的店家,赶紧“易名求安”,以期生意兴隆不受影响,也就是种合情合理的选择了。但“戏法人人会变”,这种“会所”改“茶府”的招术,那些真正靠公款消费和权钱交易牟取暴利的地方,要说同样也可“见贤思齐”地采纳实施。
犹记得,今年年初,某省“两会”之上,一位来自旅游行业的省人大代表向公众爆料,目前有很多地方政府提出不能去五星级酒店消费,这样一来很多五星级酒店只能“降星”求生存。去年,内地有50多家星级酒店主动“降星”,甚至有的主动“脱星”。对此现象,有人为之叫好,认为一些潜藏的问题开始暴露,一些不正之风被严格控制,一切都在慢慢走向正轨;但也不乏清醒之语,酒店主动“降星”,有些并非真的是要把酒店变为低消费,而可能是一种掩人耳目的对策,从而为给禁令之下的公款高消费再开一道方便之门。
“会所易名”也好,“酒店降星”也罢,从表面看,自然缘于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举措的持续发力,称得上是一种深得民心的变化。但反过来去想,要是这样的回归“俗名”与自降“身段”,其实质仍是希冀通过“换汤不换药”,来给腐败消费培育新的“土壤”和“温床”,那就须得打起精神、好好警惕了。
改头换面,曲径通幽,从来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惯用手法和伎俩。所以,豪华酒店能够想到“降星”“脱星”,前“腐”后继的变相贿赂和交易,完全也有可能将臭名昭著的“会所卡”,换作低调隐秘的“茶府卡”。这就说明,反腐败也要轻“名”重“实”——市场上有高消费场所不足为奇,监督的“天眼”,应该牢牢审视那些奢靡享乐的官员,以及钱从何来、用的啥钱?换言之,管住了滥收赃款的“黑手”,封住了乱用公帑的“黑嘴”,无论“易名时髦”还是“降星游戏”,谁爱玩尽管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