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艺师要会“雕”,也要会“绣”
上海香艺研究所香艺师学员在学习香囊的刺绣。
福建茶叶网8月24日讯:香文化的回归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深刻理解和反思,从而对香文化创作产生影响。当然我们也有许多古代香文化鲜为人知的东西,需要我们的研究者积极地发掘属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属性,力求创作东方香文化与西方香文化不同的作品。然而由于我们的香艺师缺乏系统了解香文化表述艺术观念的能力,而我们的香文化研究者文字功底虽深,却缺乏对香艺表演的深层次的理解,于是,即便我们有创“新”、创“意”和创“艺”的艺术作品,也很可能被简单地扣上了不伦不类的帽子,最终我们的香艺师对冲破古人玩香束缚,寻求与当代文化结合的努力便轻而易举地被抹杀了。
几千年的中国香文化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香学、香艺、香道,以及香文、香诗、香联等等。中国香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更重要的是香文化具有学科的交叉性,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学、哲学等样样摄入,仅就中国“香学”部分主要就涉及到“植物学”与“动物学”两大板块……
我几次到上海香艺研究所考察乔木森老师开办的“香艺学习班”,感受颇深。乔老师在众多的课程里增加了学员自己动手实操内容,我亲眼目睹了学员学习沉香木(包括诸多香木)的雕刻(香木雕件)、刺绣(香囊挂件)和植物精油提取的课程。尤其是这次考察,刚好赶上制作香囊训练课,看学员们一针一线是那样的投入,有字有花有动物的刺绣,完全陶醉其中;看学员们一招一式是那样的专注,有扣有套有盘的打结,进入无我状态。由此可见,香艺培训课不该一味地接受老师教授隔火熏香、打香篆和普通制作香品的“帮助”,而是要帮助学员自己动手进行创作求新的能力,更好地表述自己的艺术创作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说,香艺师不仅要会“雕”,还要会“绣”。
中国古代不乏有会制作香品,会“雕”香品与会“绣”香品的人,也正是这些人通常对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有些香木雕件香囊绣品还成为中国香文化艺术的标志性作品。
如果说,采香、制香、雕香、绣香、打香篆、隔火熏香、和香丸等是香艺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外,香艺表演的能力对香艺师本身和对香艺发展的重要性。由香及“艺”,创意与创艺的成分很大。如果只有普通的香艺演示作品,没有对于作品境界的正确阐述,香艺的艺术就不能呈现各种风派。当中国香文化只有理论而没有香艺表演与没有香艺演示的艺术作品,只有隔火熏香、打香篆、配“香方”等基本技能,则是空谈而已。本次乔木森老师的香艺师中级班培训科目,设立“大汉熏香”表演教学,通过对汉代焚香方法的演绎,推进学员对香艺师表演作品观念表述的能力,指导学员对香艺创作思想有深入理解。现在国内的现状是大部分茶文化研究者只顾埋头搞创作,忽略了对香艺表演,尤其是舞台性香艺表演的研究。长此以往,我们的香艺师怎能进步,怎能拥有属于香艺师的文化属性?
鼻观世界,入息入觉,自己悟道,还应培养相互间推己及人的和谐胸怀,香染他人,澄怀虑性。中国香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香的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一层面讲,香艺师这一职业催生在即,符合当今社会需要。
目前,香艺师虽然还未能像茶艺师和评茶师那样列入《国家职业大典》中,故也未能列入国家职业技能教育体系中,但从2010年全国只有几十家专业香道馆,到今天已发展到上千家专业香道馆,其发展态势和模式已然令人刮目相看。人们呼唤千年香文化的复归——香艺师国家标准的出台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