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琳工夫:茶壶里的“中国功夫”

发布时间:2013-08-19 13:29:38 来源:闽东日报  编辑:雷顺号 林莹莹 汪晶晶 项芳华 
     福建茶叶网8月19日讯:眼下正是初秋采制新茶时节,福鼎市白琳镇翠郊村,云雾缭绕,深谷凝云,屋舍古朴俨然,茗香清新四溢,印证着著名的中国红茶——白琳工夫的不凡“功夫”。

  300多年前,福鼎茶人以当地白茶菜茶试制红茶成功,白琳工夫自此薪火相传,几经沉浮却延绵不绝,近年来更是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强势。

  1997年,白琳工夫被四川省一食品企业抢注,福鼎茶人失去了使用“白琳工夫茶”的资格,也就从那年开始,福鼎市加快原产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全方位保福鼎茶叶公共品牌。2007年11月,经国家商标局裁定,福鼎市茶业协会取得“福鼎白琳工夫”商标注册证。至此,这块流失在外十年、福鼎先人留下的瑰宝终于荣归故里,走上复兴之路。

  “佳者福鼎白琳”

  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开了许久,一路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一路是层层叠叠的茶园,茂密的竹林与溪谷忽左忽右。最后,汽车在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宅前停了下来。这就是距离福鼎市区40公里的白琳镇翠郊古民居。

  白琳镇因闽红三大工夫之一的白琳工夫而名扬四海。据清乾隆己卯年(1759)任福宁知府李拔编撰《福宁府志》载:“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可见,至少清乾隆时期,白琳就以产茶而著称,并受到地方主要官员的关注而载入史册。翠郊古民居的主人吴氏正是以经营白琳工夫发家的。

  古民居建于清乾隆10年,糅合了围式客家土楼结构和江浙一带白墙灰瓦的民宅样式,三进院落,比山西乔家大院还大一倍,既模仿皇家宫殿恢宏跋扈的气势,又采纳江南民居精雕细凿的特点。建造这座大宅院共历经13年,耗费白银64万两,光在同一时辰竖立360根木柱子就动用了1000多人。清朝大学士刘镛与吴家关系甚为密切,曾赠其“学至会时忘粲可,诗留别后见羊何”的楹联,寄望朋友间读书有成,友谊长存。

  大宅院内部建筑别具一格,它综合北方封闭的四合院与南方开放式庭院的特点,形成独特的风景。二楼走廊上虚实结合的双层推拉窗,里面一层是紧闭的实窗,外面一层是虚掩的漏窗,显得刚柔并济;楼下严实的合院间以天井相连,两旁的花墙上又以花窗借景,墙外花草忽隐忽现盈溢出含蓄之美。

  南北文化如此巧妙结合,凝重而不失轻巧,端庄又不失调皮,犹如情窦初开的少女,跃跃欲试又不忘矜持,使古宅犹如一本舒展着的书卷,透出一股淡雅的书卷气息。其实宅院内既无黄金白银,亦无珍珠玛瑙,全然是一派素面朝天的景象。

  徜徉在古民居里,朋友向笔者介绍起白琳工夫的历史:“白琳工夫兴起于19世纪50年代前后,迄今约有130年的历史。当时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设号收购,远销重洋,白琳工夫也因此闻名于世。英国女皇最爱喝白琳工夫。19世纪后期,福鼎大白茶成为加工白琳工夫的主要原料。”

  笔者不解地问朋友:“福鼎大白茶也能生产出红茶吗?”

  朋友笑着回答笔者:“好多人问过和你一样的问题,我们福鼎的茶并不都是白茶,我们的茶叶既可以做白茶,也可以做绿茶和红茶,是按照加工工艺来区分的。”

  仰望着天井中的那一方蓝天,笔者耐心地听朋友说起了民居主人吴氏的传说:

  吴氏先祖生于康熙年间,最初只是个茶农。有一天吴氏挑粪上山,不慎将挂在扁担头的饭团掉在粪桶里了。他一急便将饭团捞起,放在溪水里洗一洗吃了。他的行为感动了上苍,老天开口传授他发家之道:第一步把开荒种茶转为开茶庄茶行,经营茶叶生意;第二步买田地、当地主、收地租;第三步办学堂,培养子孙后代。吴氏心领神会,照章办事,终于富甲一方。他为四个儿子分别建了一座大宅院,每座都占地数十亩,翠郊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曾经的翠郊古民居旁就是官道,是浙江到福州的必经之路,四通八达,一派繁荣的景象,而今它藏身青山绿水之间,默默诉说着白琳工夫百年的沧桑和兴衰。

  走出古民居,已是黄昏,时光仿佛停驻在斑驳的墙壁上,我回过头,仿佛看见一个坐在夕光中的女子,倚着美人靠,手握一杯红茶,等待着什么,直到夕阳也沉没。她的沉默无言,她淡淡的哀愁,那浓得化不开的,正是红茶的情绪。

  曲折“回家”路

  茶商标不仅是茶产业的权利标志,也是茶产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1月,经国家商标局裁定,福鼎市茶业协会取得“福鼎白琳工夫”商标注册证。至此,这块流失在外十年、福鼎先人留下的瑰宝终于荣归故里。

  福鼎白琳工夫茶是我国的历史名茶,产于福鼎市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迄今约有150年的历史,与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并称“福建三大工夫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1997年被四川省一食品企业抢注。福鼎白琳工夫茶从此没有资格称为“白琳工夫茶”。

  随着激烈的茶叶市场竞争,福鼎茶业协会针对本地茶农不能使用“白琳工夫”商标这一状况,加快原产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全方位保福鼎茶叶公共品牌,对四川省一食品企业恶意抢注“白琳工夫”商标提出异议,要求国家商标局给予撤消。2007年4月至10月,国家商标局多次来到福鼎,对白琳工夫的历史渊源、生产工艺和独有特性等方面进行实地勘察、论证,在福鼎市政府的支持下,福鼎市工商局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对“白琳工夫”证明商标的重新申报审查工作进行全面的行政指导,要求国家商标局重新裁定“福鼎白琳工夫”证明商标。经过艰苦的努力,当年11月份经国家商标局审核,“福鼎白琳工夫”获得批准,最终取得《证明商标注册证》。

  传承牵手现代

  传统白琳工夫以其历史名茶的美名闻名海内外,福鼎白琳工夫茶人也以复兴历史名茶为己任。如何将传统的白琳工夫与现代茶业发展相结合,以促进白琳工夫发展攀升,是福鼎白琳工夫所要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推广共应用,才能将传统白琳功夫更好的发展。”白琳工夫茶专家蔡清平说,从2012年开始,福鼎开展了以“高效安全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初制厂加工清洁化改造建设、现代茶业加工项目建设”等为内容的现代茶业项目建设,现代茶业发展思路与传统白琳工夫牵手,使得茶香远飘,茶韵更浓。

  茶园道路、排蓄水系统、前埂后沟等建设,是生态茶园基本建设的要求。白琳工夫对生长环境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传统的白琳工夫生长需要更好的地型,好的先决条件才能产出优质茶,这是它在现代茶园中的传统坚持。在传统坚持之上,通过高效安全生态茶园建设,使茶园的山水园林路分布更趋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茶叶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同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利用龙头企业在基地茶园建设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带动其他企业和周边农户建设高效安全的生态茶园,实现白琳工夫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传统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也使得白琳工夫更适应现代要求,受到更多人的喜爱。白琳工夫制作工艺十分精细,福鼎市在保持优秀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白琳工夫加工工艺,促进茶叶生产效率和能力的提高,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的清洁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如承担现代茶业加工项目的福建省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通过采购全自动有机茶包装机组、电脑微控萎凋设备等设备,初步完成茶叶加工机械设备的升级换代,实现茶叶加工的标准化、规模化、连续化生产,使茶叶加工能力明显提升,茶叶加工质量明显提高,茶叶质量卫生水平明显改善,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

  通过福鼎市现代茶业项目实施,使福鼎市的白琳工夫产业规模得以不断扩大,茶叶的产量、质量及效益得到明显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效应得以显现,促进了该市白琳工夫向优势特色、安全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强,使白琳工夫在同类茶品中优势更加明显,形成一批国家、省级著名茶叶品牌商标,茶叶品牌逐步形成市场优势。

  科技嫁接名茶

  科技创新是福鼎茶产业发展的源泉, 近年来,福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业科技工作,鼓励企业调整茶叶生产的产品结构,加快工夫茶饮料、茶食品、茶用品、茶药品、茶化工产品等新产品开发研究,进一步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满足市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院(所)校的合作,对福鼎白琳工夫茶的加工技术和保健作用展开深入的研究,争取取得新的突破。

  福鼎市通过各乡镇茶叶技术推广站,推广工夫茶新产品,指导茶农种植、生产、加工。同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形式,并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强强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加快茶叶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成果在茶产业中的贡献率。

  经过几代茶人的共同努力,传统的白琳工夫在全国及本省举办的各类名优茶评比中屡获殊荣,仅2008年以来,“福鼎白琳工夫”产品获得国内、外茶叶评比各类奖项十二个。如“品品香”牌金闽红荣获北京国际茶文化节“北京银行杯”全国斗茶评选大赛金奖,以1千克竞拍卖出10.5万元高价。品品香、绿雪芽、誉达、广福、太姥绿叶、银龙、裕荣香、天丰源牌白琳工夫获得省著名商标。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