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大沙镇牵手茶叶研究所发展茶叶支柱产业
茶叶专家的“惊叹”
“高山云雾出好茶”。大沙镇一年四季雨量充沛、云雾环绕、土地肥沃,适合种茶,这里种茶的历史也十分久远。“我们这里几乎家家都种茶,以前都是自己种自己喝。由于是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多年以来,大沙茶一直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大沙镇镇委书记谭意军告诉记者,直到近些年,大沙茶才逐渐为外人所知。
2004年8月,一群风尘仆仆的外地人爬到天露山附近海拨近600米的大沙镇岗坪村,一番考察之后,有人兴奋地指着村背后的大山惊呼:“就是这里了!”这些人都是来自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此行的目的只为寻找一块像福建安溪那样适合种茶的地方,创建广东省乃至全国著名的茶叶品牌。“据说当时他们组织了多个专家小组,跑遍了省内所有的名山大川,最终才在我们大沙找到了藏身天露山的‘广东安溪’。”大沙镇镇长温伟荣介绍说,茶叶专家们给出的评价极高,认为天露山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生态原始,种茶条件甚至比福建安溪还要好。
这么好的禀赋,这么好的茶叶,藏在深闺实在可惜。瞅准了“广东安溪”开发价值的省农科院,很快便展开了与大沙镇的合作,2005年,他们依靠专家和技术在岗坪培育和种植名优茶叶,创办基地,致力打造出一个新的茶叶品牌。
“与省农科院的合作,给了我们惊喜和信心,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在大沙种茶的美好前景。”温伟荣表示,这几年来,已陆续有4家茶场落户大沙,其中两家已注册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当地茶农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茶厂老板的“烦恼”
虽然种茶的条件可以媲美安溪,但产自天露山的大沙茶口感究竟如何?市场是否受欢迎?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江门市天露仙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茶园,见到了茶场的老板梁焕权。天露仙源公司于2011年落户大沙,去年该公司投资380万元,引进了全省第一条全自动化茶叶生产线。目前,该公司在大沙的投资已有800多万元。
“我们的茶场有700多亩,目前可以采摘的茶叶有400多亩。除了从大沙租地种茶之外,我们还同农户合作,收购农户的茶叶加工。”梁焕权介绍说。据悉,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技术指导及大沙镇政府的扶持下,这家落户才两年多的茶叶公司,目前已经取得了国家食品生产QS认证及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主要制作清香馥郁的高山绿茶、红茶及乌龙茶,打出了“天露仙源”、“大沙红”等茶叶品牌。
“我们的茶叶根本不愁销路,很多都是客户口碑相传,自己找上门来拿茶。”梁焕权所言令人有些吃惊。一个茶叶新品种推向市场,为何会如此受欢迎?梁焕权解释了其中的奥秘:“我们种的是有机生态茶,从不喷洒农药,用的都是农家肥,再加上天露山优越的自然条件,如此环境里种出的茶叶自然口感上佳。”梁焕权透露,他们加工制作的茶叶平均一斤可以卖到300元以上,最好的茶每斤则要上万元。
市场前景虽然一片大好,但作为茶场老板,梁焕权也有他的烦恼。“我们引进的全自动茶叶生产线日加工量可达2000多斤干茶,但由于茶场面积小,茶叶供应跟不上,目前每天干茶的加工量只有一两百斤,机器根本‘吃不饱’。”梁焕权透露,他计划跟农户合作,尽快把公司茶场的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产生更大的效益”。
生态小镇的“茶经”
由于被市域功能分区规划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因此,大沙镇很早便确立了“生态立镇”的发展思路。“如何找准发展的路径,选对发展的产业?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谭意军表示,“茶叶种植不仅能够发挥大沙在自然禀赋上的优势,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很契合大沙的发展理念,我们十分看好、十分重视。”
大沙人种茶、喝茶已经很多年了,但通过茶叶增收却是近些年才有的事。以天露仙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已带动当地100多户农户参与茶叶种植、管理,提高了种植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农户们种一亩茶年纯收入达1万多元,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并已形成了辐射效应,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了种茶的行业,大沙优质茶叶生茶基地已初具规模。”谭意军表示。
谭意军介绍说,下一步,大沙将着力打造“生态茶乡”,一方面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使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3000亩至5000亩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打响品牌,继续通过举办茶文化节、组织茶企外出参展等方式,使大沙茶真正声名远播,成为带动大沙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