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茶博会成了临时好去处 不买茶叶也有乐趣
古董茶之外也很接地气
走出“白云文化公园”地铁站,扑面而来的是一片荒芜。不过这种辽阔真的很适合大型的展会建筑扎根此地。想想锦汉已经没了伸展拳脚的空间,琶洲也逐渐有交通拥堵的隐患,还是好好珍惜下周围还有荒草的地方吧。可能是由于新建的缘故,白云国际展览中心即便是布满了展位还是挺宽敞的。广州每年会开很多类型的茶博会,这一次刚刚结束的白云茶博会最大的亮点在于有古董茶拍卖和上亿元的名家书画展示。但是对于普通茶友来说,这些也只能说是开开眼,最紧要的是能畅游红、黑、绿、白的茶叶世界,用力所能及的价格买到更有品质的茶具,当然这也很容易达到。这里除了茶叶、茶具外,还有很多和茶一样文雅的产品,比如书画、宝刀、砚台、根雕、印章等等,因为有品质的东西本来就是相通的。
古树红茶里有“螃蟹脚”
开门七件事里,压轴的就是茶。广州人对茶可能比其他饮品更熟悉。茶博会虽然所聚甚广,但是对于见多识广的广州人来说,什么金骏眉、老班章、正山小种也都是经常入耳的名字了。今年白云茶博会上很多人没见过的应该是戴甘益身茶了。其实保健茶也不是什么新概念,但是往往都是保健为主,品尝的口感就是其次了。戴甘益身茶采用海拔2800米高山野生茶,首先茶的品级就不错,再配合野生灵芝、野生人参等药用植物,就有了保健作用。这里面还有一味比较不常见的中草药叫螃蟹脚。本身就是古茶树上的寄生植物,也有祛风利湿的作用。
设计师亲自站台
有了茶叶,就必然要有茶壶,有了茶壶就必然还要有茶碗和茶盘。茶具虽然说家家都有,但要讲究起来,任何材质,任何艺术想法都能用得上。虽然超市里也能买到不错的陶瓷茶具套装,但是茶博会不同,除了数量大,种类多外,最重要的还是能跟茶具的设计师们亲密接触,因为很多茶具摊位的掌柜的就是设计师本人。
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檀重秀这次带来的除了两个小茶壶外都是大型的作品,花瓶和陶瓷工艺画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先在素胎上细细描画,再烧,不论是花鸟还是仕女,远看如同工笔画一样细腻,走近再看,一种如同珍珠一般的温润光泽便会把你笼罩住,那些花就好像刚从清晨的露珠下走出似的。陶瓷画还有普通宣纸画没有的凹凸效果,所以从不同角度的光线下看会有丝线刺绣的转色效果。花瓶也很可观,虽然花式还是传统的,但不是满身都画,而是用不同的色彩造成了拼接的效果,雅致又跳脱。檀重秀说所有陶瓷都有失败率,虽然画得很辛苦,但大型作品也没人保证百分百成功,现在什么都能坦然接受。
相比之下,东北娃的系列作品就有着浓浓的北方粗犷风情了。梁浩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的公共设计系,所以其设计的东北娃完全没有景德镇的江南风格,而是粗狂、朴拙,陶土娃娃恣肆的笑在这个忙碌的都市是难得一见的,不过也最为人们珍视。
紫砂工艺美术师吕小华在现场基本相当于一个紫砂文化的科普讲解员。很多人只知道紫砂是暗褐色的,但其实紫砂色彩变化丰富,黑色、天青色、黄色、绿色、紫色、红棕色都有。而在制作手法上也有很大区别。据吕小华介绍,素面的紫砂难度最小,用不同颜色的紫砂泥在素面壶上浮雕出山水难度上升。最难的则是全壶都需要捏出来的那种,都是雕塑技法,还要讲究对称和圆满。
茶盘周边的繁华 传统也可以很俏皮
既然是博览会,那肯定有很多东西绝对是超市里看不见的。比如说大家经常见到的都是最传统的茶壶,但是记者在这里就能见到很标新立异的东西。比如用紫砂做成的熊猫壶和企鹅壶。都是最传统的材质,但是想法不同也有惊喜。这两个壶来自不同的档口,但是都用的是动物。一个把壶盖设计成了熊猫头,有两个乌黑的大眼圈,一个在壶盖上加了企鹅长长的嘴。虽然是和传统对撞的题材,但基本没有什么违和感,还觉得很可爱。
除了有实用功能的产品,很多具有观赏性的茶具周边也是其它地方买不到的。比如有厂家专门生产茶宠。从人物到动物都有,每个都不大,但雕刻细腻,甚至连高跟鞋款式的茶宠都有。还有厂家生产了专门放在茶盘旁边的袖珍小花瓶,只插一根铜钱草也尽得风流。
如果说一杯一盘还是小处着眼,那么“循环水流传输桌”就是从宏观的视角设计而来的了。大约是从曲水流觞得来的灵感,茶台不再是一个平面,而是用陶土捏成一条弯弯曲曲的水道。主人家坐在一端,泡好茶,连同茶碗一起放在一个茶碟上,然后再放入水渠中任其漂流,客人喝完可以再次放入水中,就又漂回主人那里,再泡第二杯。每个茶碗上都有标记,绝对不会拿错。整个水流看似平静,其实有电力助推,渠道的弧度和水流的速度都有经过测算,绝对不会卡住。水里还养着小小的游鱼,它们会跟着茶碗的漂浮游动,很有“鱼戏莲叶间”的感觉。水道的装饰也是具有大自然气息的,鹅卵石、金鱼等都可以放置在水中。品茶,要的就是这种舒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