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危机
结构性过剩
据商务部外贸司统计,2012年,我国茶叶产量175万吨,种植面积、产量均比10年前翻番,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出口30多万吨。其中贵州、云南、福建、湖北、四川、浙江等省的新特色茶产区发展迅速。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茶产业模式日趋合理。以茶农为主体的生产组织形式逐渐转向“企业+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的多种经济合作形式,实施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操作的规范化运作模式;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名优茶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两种“不平衡”现象逐渐显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认为,一是茶园面积大量发展引起的产能过剩和消费需求不平衡,二是名优茶的大力发展与茶资源高效利用、采摘劳力间不平衡。
陈宗懋说:“未来几年将有700万亩茶园投产,按平均亩产40公斤计算,产量将增加28万多吨,消费量按5至10%递增,未来三年内消费量最多增加20万吨左右,而茶叶出口量和茶叶深加工消耗茶叶量在未来三年内不会有太大增长,茶叶生产将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危险。”
此外,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0多万吨未采收鲜叶、100多万吨茶树修剪枝和20多万吨低档茶及下脚料未充分利用,传统茶产能与消费间矛盾日益突出。
出口量放缓
业界分析,造成我国茶产业产能结构性过剩背后,是茶叶进口国对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的要求、茶叶深加工能力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等因素。
目前我国茶叶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七成出口对象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尤以西北非国家传统市场为主,市场有待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