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岩茶“功臣”,你不可不知!

发布时间:2020-07-08 20:51:06 来源:黄贤庚 茶道传媒 编辑:-- 

b76d7d64588e3ff89547cc64c05a9284.jpg

翻开中国茶史,武夷岩茶在清代就有很高名声。如今它成了茶客们追逐极品,并津津乐道。

“吃水不忘掘井人”,武夷山茶人深深怀念、敬重那些为岩茶创制、传记、举荐的功臣。他们都有谁?


1.释超全

首次确立“岩茶”名目。

清康熙三十年(1691),一位愤世嫉俗的老人风尘仆仆来到武夷山,他就是同安籍人士阮旻锡。

家道中落,于茫然中,入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剃度皈依佛门,受赐法名释超全,步入念经侍佛、种茶制茶的佛界生涯。

b278e7b9451a582b2506488fac412f57.jpg


他对武夷茶极有好感,作有《武夷茶歌》长诗,在稍后的《安溪茶歌》又有“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岩茶名称生成了,关键的工艺点到了,这是岩茶即乌龙茶起源之端倪。


2.王草堂

记录岩茶制作技艺的第一人。

王草堂名复礼,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氏。虽为布衣,却学识渊博。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其应崇安知县邀请,离开繁华都市,前来帮助修编《武夷山志》。

821201a6362e82d1bb8def3066668841.jpg


他足迹踏遍武夷山峰岩涧壑,边角旯旮。其间他目睹武夷茶的制作过程,写下《茶说》一文。

《茶说》曰:“茶采后以筐(当为筛)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

“茶采而摊,摊而摝(即摇),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这明摆着与当今的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基本相同。



3.梁章钜

29b12605462ab50920ef37ca80cae263.jpg

“香清甘活”四字论岩茶。岩茶诞生后,备受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赞赏,诗词文赋散之书卷。其中有位高人,名梁章钜,此君系清代著名文学家,官累迁两江总督。

他在寓居邻县浦城期间,几度探访武夷。一日晚上闲住天游峰上,幕色苍茫,祥云簇拥,万籁寂静,令人神怡。静参羽士与他围炉煮茗,漫斟细啜。

7a2f655a23fc970bffc43dd58cad97bb.jpg


梁章钜《归田琐记》

品茶高手与文学名家尝各色好茶,感受良多。静参曰茶分四等:一曰香,二曰清,三曰甘,四曰活。

并释之,香而不清,则凡品也;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

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手其微。简约之则为“香清甘活”。一宵夜话,传为经典。

梁公所录“香清甘活”是对乌龙茶品评的一大贡献,现代人品评乌龙茶时,均以此“四字”度之。


4.吴觉农

e3d76c28cf32870ee9dc523250bee06a.jpg

吴觉农,把国家茶叶研究所建立在岩茶之乡。



这位享中国“当代茶圣”的学人,先后到国外考察学习茶叶生产和市场后,决心建立国家茶研究所,重振茶业雄风。

吴觉农几经碾转考察,看到武夷山是个名茶乡,且是风景名胜区,又有一座国营茶场和一批茶叶人才,天时地利人和,1941年中国第一座茶叶研究所在此成立了。

24448669bc2e403a67d5b525043ca7ee.jpg


自此茶叶大国有了“圣殿” ,世界茶叶发源树起标杆。茶界人士负笈背囊,来到这里“朝圣”、“修持”,从而造就了一大批茶界精英,上世界80年代评出的“中国当代十大茶人”中,就有七位在此工作过。这是武夷山的荣耀。

武夷岩茶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了研究所研究、扶持的对象,吴觉农撰著的《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等有关的论文和专著,已成了武夷山文库珍本。


5.陈椽

陈椽,是位集茶业研究、制作、教学于一身的茶学家,对岩茶传统制作技艺评价至高无比。

b1e38aa1a477f033ce11e2ef13c159a2.jpg

年轻时他投身于张天福帐下,虽略长于上司,却不摆谱,认真听从安排。

1939年任崇安示范茶厂政和制茶所所长,期间虽主要生产工夫红茶,却十分重视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并利用机会参与岩茶制作,对其工艺阐幽入微、赞赏有加。

他在其《茶业通史》和《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写到:“武夷岩茶高温团炒和快炒,是锅炒的最高超技术措施”。

“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随着国家对传统技艺的重视,它于2006年作为首项制茶技艺被列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茶界高度关注。这项岩茶手艺已引起茶界高度重视,这说明陈椽大师深邃慧眼,早就看出岩茶手艺的非凡价值。


6.姚月明

a2495b5c879f34a1680dcb3c95e53c49.jpg

这位一生只做岩茶这件事的江苏吴侬弟子,1953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一直扎根岩茶之乡,矢志不渝,终身与岩茶为伴。

他还任国际茶叶科学文化研究会理事,出版有《武夷岩茶论文集》。他念的是茶,做的是茶,有论文,有成果,是位名副其实的茶叶专家。

他成功地研制出“四锅杀青机”、“联动摇青机”、福建第一台“萎凋槽”,培育出武夷岩茶“北斗”名丛,论文多次获奖。

他对岩茶(属乌龙茶)为什么会起源于武夷山,岩茶工艺怎么在桐木演变出“正山小种”红茶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其的茶界先辈在“乌龙茶在先和红茶先后”的结论提供了补充依据。


7.张天福

张天福,茶界“泰斗”,与岩茶缘分极深。曾三度入崇安县做岩茶。

42bc2a009e297ee32617d758c51a52e9.jpg

25岁时张天福所任场长的福安茶业改良场,为避日本侵略者的侵扰,于1938年奉命迁址于武夷山麓之赤石,1940年改名“福建示范茶厂”,张继任厂长兼茶校校长。

1942年示范茶厂被中央茶叶研究合并,张调福建协和大学任教授。

1946年研究所撤销,改农业部崇安茶叶实验场,张又奉命回来任场长,至1950年止。

3122fa9f600e6a7678cbf466bdfa6fba.jpg


1941年,张天福(右3)与崇安福建示范茶厂部分职工登上大王峰

前后的8年时间里,他领导、组织开垦茶园种茶,进行新品种培育、种植,进行茶叶采制试验,设计“9.18”揉茶机等。武夷岩茶得以扶持,产量、品质有了提高。


a88fe39e6ff53305474db3290b39dcd1.jpg

张天福与“九一八”揉茶机,为单桶圆型

张天福在崇安当场长时,对武夷茶史进行认真研究。如他在《张天福选集》中写到:“乌龙茶继绿茶之后,为半发酵茶”。

“产地由武夷山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

“红茶继乌龙茶之后,为全发酵茶。始于18世纪。开始发明的是正山小种(亦称星村小种)的制法。”

这些论断得到茶界认同。

张老有两句名言:老人要忘了年龄,要把做事作为享受。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所以他总是充满活力,奋进不止。

6ac2c5f6beeb5e3f5228d98e50d63fa9.jpg


张天福在乌龙茶做青车间指导制茶


武夷山人、爱茶人当铭记、敬重这些岩茶功臣。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