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以身殉茶的三世祖汪琛

发布时间:2015-04-06 15:55:50 来源:安顺日报 编辑:汪士桥 
     福建茶叶网4月6日讯: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采茶季节,一望无际的茶园在蓝天白云下碧绿如海,星星点点的村民在采摘春茶。人们品尝着清新爽口色味俱佳的新茶,自然会想起500年前的背茶老祖公,是他给后世子孙创造了几百年来源源不断的经济财富。

    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但却在贵州安顺西秀区大西桥镇屯堡村寨口碑载道的人物。狗场屯周围村寨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知道,汪家有个背茶老祖公。这就是汪琛。

    汪琛是狗场屯汪姓入黔始祖汪柯之长孙。洪武十四年九月,汪柯奉旨随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所率的三十万大军调北征南,十五年,云贵平。《安顺府志》记载,“当时之官如汪可、陈彬、黄寿、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插之类,散处屯堡各乡”。柯公与程、黄、谢、鲍、马、朱、杨等七姓始祖定居狗场屯,披荆斩棘,开荒拓土,屯垦戌守。在于石雕隳,乌蒙箐扫之后,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人有饮茶之需,但地无茶可采。琛公有鉴于此,遂于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先后两次赴江南采回茶种栽种。最后一次,由于长途跋涉,过度劳累的琛公,不幸在返回途中染疾,故于距家只有一望之遥的黑寨(河桥村)路旁。是夜,白马驮茶种回到家里,但不见汪琛回来。当大家找到他时,蚂蚁拱土差不多已将其身掩盖,他身旁还有一袋茶种。琛公故地,背山面水,卜其地吉,遂就地安葬。500多年来,后人祭扫无缺。蚂蚁拱土地名犹存。1958年,河桥村兴修水利,沟渠从坟前经过,琛公墓居于道旁,年久失修,车辙足迹践踏。众多子孙因之共议,为琛公另筑佳城。1990年11月,择于狗场屯村东之双圆,族人将公瘗玉迁回,与其祖母苗氏太夫人、其父汪竟公同在一起,享受后裔奉祀。

    碑文深情缅怀这位为狗场屯经济发展献出生命的先祖:“人,虽位势崇高,但无事可传者,浮云也;传传失真,也徒贻笑柄。唯我三世祖汪琛公,回江南采回茶种一事,口碑载道,历代相传。安顺种茶自狗场屯始,渐播邻村邻县。

    已成为经济特产,畅销国内外,富国利民,造福后世。追本溯源,屯堡种茶,实为我祖汪琛公首创,其功其德,将永载我家史册”。

    茶叶,清朝列为安顺府专产。《安顺府志》载“茶,俗名丛茶。谷雨前采者名毛尖,色味俱佳。多出鸡场屯、狗场屯。采时,大水桥有茶市”。茶叶,成为屯堡人吃穿用度的主要经济来源,过去有“木叶青,扁担上面挂肉丁”、 “一颗茶叶一颗米,不得茶叶饿死你”的俗语。据老人们讲,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狗场屯到处都是一尺多、两尺多大的古茶树。有个老人讲,他家有一窝茶树,还不算最大的,请了8个布依族妇女来采,一共采了12茶箩,计有近百斤生叶子。可惜这些茶树毁于1959年,砍了大茶树搞“更新茶”。1960年困难时期,村民挑不动煤炭也砍茶树当柴烧等,要是留着这些古茶树,狗场屯肯定是“茶树王”村。现在,狗场屯的饮用水源地“大树龙潭”,就是因有一棵大茶树得名,可惜名存树亡。在人民公社时期,狗场屯是茶叶大村,生产队每年卖给国家的茶叶在17万至18万斤,国家奖励有大米、布票、化肥、香烟、现金等,卖茶叶很实惠,有的人家因此渡过难关,茶叶帮了社员们大忙。改革开放后,致富的门路多了,但茶叶仍是重要的经济来源,春季,手快的妇女采摘一天可收入百元左右。卖给茶商后,各家各户还要采摘一些自用,以清热解渴,消暑纳凉,招待客人。客人到了家里,有心的主人会向你介绍,今天喝的茶,全托汪琛老祖公的福,他会向你讲述这其中的故事。

    每逢清明祭扫,后人都会将一杯清茶敬献在汪琛的墓前,追思其功其德。诗赞:三世老祖汪琛公,江南背茶胆气雄。黑洋大箐何艰险,公不畏难上征途。茶种粒粒植沃土,忠魂渺渺上九重。如今茶园连天际,且端清茶奠英雄。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