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茶家丨从“内卷”到“共创”:中国茶品牌竞合生态的破局之路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言
十月杭城,茶香氤氲。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这片承载着千年茶记忆的场域,一场关乎中国茶未来命运的对话正式开启。来自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潇湘茶、福鼎白茶等22大区域公用品牌的代表们,以“联盟”的形式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一个核心命题:在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茶是继续“内卷”,还是走向“共创”?
这不再只是一场行业例会,而是中国茶产业从“分散竞争”迈向“生态共赢” 的关键转折点。

困境与破局:从“地理标志”到“价值共识”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仲灿在讲话中披露了一组引人深思的数据:2024年我国茶叶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13万亿元,连续30年增长,但光鲜背后,“有牌无品”、“各自为战”的困境依然制约着产业发展。
“有些品牌坐拥地理标志却沦为低价竞争的牺牲品;有些产区固守‘一亩三分地’思维,把邻区当作对手而非伙伴。”张会长的直言,道破了茶产业长久以来的痛点。
破局的关键,在于从“产业经济”逻辑向“品牌经济”逻辑的跃迁。这正是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教授在演讲中提出的核心洞察。
思想的升维:“心智生产力”与品牌叙事革命
胡晓云教授带来的“加强中国茶韧性叙事,缔造品牌心智生产力”观点,为会场投下了一颗“思想核弹”。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中国茶品牌叙事长期停滞在“产业经济”逻辑中,执着于表达“种植规模、产品数量、产地品种”等供给端要素,而缺乏对“消费者认同共鸣和价值付费意愿”的品牌经济要素的构建。
“这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卖文化认同。”胡晓云强调,品牌经济的落点是“心智生产力”——创造消费者认知认同共鸣,直至人心的能力。
这一观点得到了实践的呼应。潇湘茶通过整合湖南数十个市县资源,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推进”的跨越;西湖龙井的“标准共享计划”和满觉陇茶旅融合,让每亩茶园收益从8000元跃升至3万元。这些案例都在证明:当品牌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心智认同,价值溢价便自然产生。
竞合的深度:超越“形式联合”,迈向“价值共创”
本次会议最深刻的洞见在于,竞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共享,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价值共创”。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岳飞提出的“竞合生态”概念,为这种新型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以‘竞’激发创新活力,以‘合’凝聚发展合力”。这超越了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指向了一种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
这种生态在本次会议的细节中得以体现: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馆藏认证,为“什么是好茶”建立了可量化的标尺;福鼎从西湖龙井手中接过轮值主席的接力棒,展现了产区间的接力传承。
未来的方向:从“三个转变”看区域公用品牌新路径
基于本次会议的思想交锋与实践分享,中国区域公用品牌的未来路径已然清晰:
其一,从“资源叙事”转向“心智叙事”。 未来的品牌建设,必须从强调“我有什么”的产地资源逻辑,转向探索“消费者需要什么”的心智共鸣逻辑。胡晓云教授强调的“结构性叙事”,正是要求品牌在宏大叙事之外,加入人性化、具象化的韧性表达,让消费者在情感上与品牌产生深度连接。
其二,从“地理护城河”转向“价值共同体”。 区域边界不应成为发展的限制,而应成为特色价值的源泉。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产区与产区之间的对抗,而是价值体系与价值体系之间的对话。每个品牌都需要在联盟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其三,从“产品溢价”转向“文化溢价”。 当立顿迷失于大众市场,而川宁凭借文化特色实现更高品牌溢价时,中国茶应该清醒认识到:未来的竞争终局不在生产成本,而在文化价值。正如西湖龙井的茶旅融合、福鼎白茶的衍生品开发等,都是在探索“一片叶子”的文化增值路径。
结语:一场正在发生的产业革命
这场竞合交流会,标志着中国茶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它不再满足于“世界第一”的产量规模,开始追求“世界一流”的价值认同。
从西湖之畔出发,22个区域公用品牌的这次聚首,将成为中国茶产业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当这些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区域品牌,从“各自为战”走向“美美与共”,它们书写的将不再仅仅是单个品牌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中国文化自信与产业创新的时代叙事。
独行快,众行远。中国茶的春天,注定是百花齐放的春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