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培养人才”— 福建农大郭雅玲教授,福建农林大学茶毕业后,留校执教至今,一直致力于茶叶加工审评工作

发布时间:2017-10-23 10:16:07 来源:茶传媒 编辑:福建茶叶网 

 

郭雅玲教授,福建漳州人。她记忆里,从小家里一直是喝乌龙茶。1978年,郭雅玲成为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留校执教至今,一直致力于茶叶加工审评。她长期深扎茶乡,她了解茶叶产业链,尤其是生长在茶乡,靠茶吃饭的茶农。她是福建农林大学著名的茶学教授,郭雅玲。通过她观察和调研发现,中国的茶乡正在发生着悄然、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经济的,更多是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的。


      通过她的眼睛,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茶乡不仅没有断绝,反而以各种新生的姿态,蓬勃生长。

近30年里,她基本走遍了福建所有乌龙茶产区。到(农村)推广茶叶标准技术,教茶农怎么提高茶叶的制作水平。 “她很喜欢制茶,做了早春绿茶和白茶,又做闽南茶区的乌花茶,再做武夷岩茶。当我还在武夷岩茶寻找岩韵时,闽南茶区的夏茶又来了……”

福建是全国产茶大省,茶资源丰富,涵盖了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茶类,其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备受瞩目。这些年,作为茶学教授,郭雅玲除了在校园,就是在茶山。

她的足迹踏遍了福建的大小茶山,她在茶山做科研,给学生做茶样本,几十年如一日。也因此,她对福建茶的产区分布了如指掌。

郭雅玲教授介绍,福建的产茶地区大致分为:

闽北产区,是乌龙茶为特色的区域。其水仙、武夷岩茶,是闽北乌龙茶的明星产品。

闽东区域,是历史名茶产区。有坦洋功夫红茶、白琳功夫红茶,天山绿茶、白毫银针,茶类品种多。

相比之下,以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为主的闽中的三明市地区,虽然没有历史名茶,但重科技重创新,目前是很大的茶原料区。

闽南茶区,是一个海峡两岸茶叶交流凸显的区域。这里乌龙茶历史名茶有安溪铁观音,还有黄金桂、永春佛手、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风味多样,香气袭人。

闽西地区,有武平绿茶、漳平水仙,龙岩斜背茶等历史名茶,新近发展的有永福高山茶,是台农落户漳平永福,制作出来的大陆阿里山茶。

在武夷山采茶的叫带山(带人去采茶,阶段性3个月),挑茶青的人叫‘挑青’,做茶的技术骨干叫‘青师傅’,焙火的师傅叫‘焙师傅’。

 在很多茶乡,很少有人出去打工。茶把他们都留住了。在茶乡,年轻的茶二代、茶三代,已经成为了茶叶生产的主力。他们有的人,是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的。

在福建茶乡,每家每户世代都有茶园,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家庭制茶加工流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茶叶在中国的复兴,这套流程,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现在茶乡出去读书的孩子,很多上大学后读的也是茶学专业。读完之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直接提升和改良了自家的茶叶产销。

在福建农林大学,郭雅玲是茶学系的副主任。她主讲《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品质化学》,《高级茶叶审评》,在生产实践环境就是制茶与评茶。她带过的茶专业研究生,有的毕业后也跟随父辈,继续做茶。这一代的孩子重归茶乡,面对茶,他们和父辈的选择和做法都是不一样的。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专业每年大概有200多名学生。茶专业招生人数每年基本稳定,茶学研究生每年有20多个名额。“茶叶在整个乡村建设过程中,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茶乡很少出现空心村。茶让农户踏实留了下来。这是茶对新时代茶乡的意义和价值。”

郭雅玲教授讲述福建茶的发展历史:

“1984年前,茶是先外销后内销。那时候,茶乡首要的是保证茶叶的外销质量”。

改革开放这些年,国内茶叶市场发展兴起,巨大的需求被激发。

茶作为一种饮品,不仅养育人,也塑造着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理念。茶给茶乡带来了亘深的人文价值。

在福建的一些茶乡,当地教育部门都会编写介绍本地茶知识的课外读本,孩子们抽空就会读。

在福建泉州永春县的一个城镇,小学老师会给孩子们编排茶艺节目、以及带着茶元素的其他表演。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茶乡的茶农也做了不同的安排。“小一点的孩子读书,都是家长早上骑摩托车送去镇上。读到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一般开始寄宿。到周末,孩子们回家,进入制茶季,孩子们也会跟着做茶”。

茶乡的民间文化活动,也围绕茶展开。?

?“斗茶”是古老的一种赛茶活动。在福建茶乡,每年都会组织丰富多彩、规格不 一的斗茶活动,一般在每年春、秋两季茶叶收获的时节举办。

郭雅玲印象深刻的“斗茶”,是漳平南洋镇每年举办的茶叶年终评审。每年初一,漳平南洋镇都会举办“斗茶”活动,延续了十几年。“村里会把以前获奖的茶农、茶王都请到一起。茶王要进行摇青表演,或表演其他节目。”“只有获奖的茶农才有资格上台。如果这家人是茶王,那么他的太太可以穿上最靓丽的民族服装。”这种有一定竞技含量的表演,重塑了茶农的价值观,提升了茶农的自豪感。也形成了茶乡新的生活方式。也许,这正是属于茶的一种新型乡村建设,是当代中国农村一个可喜的文化剪影。

每年到暑假,福建农林大学的茶学学生组织下乡,深入了解茶乡村情。一方面学习了解相应制茶技术,另一方面也把新的茶知识带入了农村。同时,当地政府也采取各种方式,送技术进茶乡、送科技进茶乡。

“每年,各村都有科技人员进驻辅导。每个茶乡都有茶叶技术指导站,每年还会进行各种新技术培训。有时,我们高校也会去培训。”近几年,茶乡还频频开发多元的茶文化旅游。如“漳平南洋做了一个茶乡博物馆。博物馆展示了漳平市每年的茶产量,各个村落的茶王光荣榜……”,此外“茶庄园文化也在兴起。有的茶庄建起了民宿,让游客品茶。这给茶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也给茶农带来新的发展视角。”

茶让人心归平和,茶让人安居乐业。茶乡人开始更加珍惜自己的土地,对赖以为生的茶园生态更注意养护,对农药的使用也有了安全意识。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摘自“茶传媒”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我们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尽可能的注明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